智齡講堂中的生命交會

激盪—沉澱—實踐:智齡講堂中的生命交會

「這是老毛病了,有醫沒醫都一樣。倒不如早點死死,去天上跟我老頭見面……」

     膾炙人口的影集《麻醉風暴》開頭,白色巨塔裡某一張病床的這一幕,給人們烙上深深的一印:生命究竟是緩慢而最終只能步向終點的拖磨,還是一趟必須奮力一搏的旅程?當病人按下呼叫鈴,也許只是想要旁邊有人。「照護」似乎比我們想像的,都還更多。

     富有活力的大學生和乘載生命經驗的銀髮在「智齡講堂—照護的哲學」課程中一起想像、沉澱、反思照護現場的每一個角色:面對親人和朋友的疾病時,我們都知道這一段路要好好地走,可是好好地走又是什麼呢?或帶著淚水與不捨、或珍惜與體悟、或在凝視著彼此面容當中修復以往的破碎,或嚥下經過溫柔調理的料理而滿足…這些畫面可能已成心中的過往,也可能是正在經歷的過程。每一個關於此的哲學問題,開始遊走於智齡講堂。

     在課堂中,你常常可以發現大家或摸著下巴,思考著他們原本曾想過的問題,要如何用哲學方式再想一次;或眼神閃爍,驚訝於原來思考照護現場還有這麼樣的一種方式。又驚訝,又好奇,難道不就像是亞里斯多德在《詩學》中使得哲學得以開始的那種心理狀態嗎?當我們站在一個不那麼直接,沒那麼緊急,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沉澱的位置看「照護」時,我們好像有了更多的角度也更全面,摻了一些理性,和了一些情感,是否醫護給病人越多的選擇,越多的資訊,他就會過得比較穩順?智齡講堂中,答案是未必,實際情況非常複雜,這也是哲學必須活起來,應用於生活中的理由。

     當然,養分不會僅止於此,還會在附近的社區萌芽。參與智齡講堂的銀髮們會成為「資深公民講師」,把揉合照護經驗、課程所學以及與大學生們交會時體悟的火苗點在講座與分享上,照護的哲學就走出了書本與課堂,燎原於社區之中。從智齡講堂畢業的銀髮們,已經開始準備到台北市北投區各個社區開講。

    像是暖身完畢的跑者,智齡講堂計畫在開始走動之後更加有力氣—我們還刻下了另外一些痕跡:搭起簡單的攝影棚,鋪上大塊綠幕,架好相機,資深公民講師們深吸一口氣後便在閃爍著「錄影中」的螢幕裡說出他們內化之後的,醇厚的,屬於他們的「照護的哲學」。這些影片能夠在任何網路上經過的人心中留下點甚麼,並發酵於某一個時刻。

    這股能量還在繼續醞釀,陽明大學的土壤仍然肥沃,下一株智齡講堂的植栽已經開始吸取養分,並曬了一些太陽。即便2020年初的智齡講堂因為疫情而延宕,秋季智齡講堂——心智與生死的價值哲學——已經重啟,培養著12位銀髮成為資深公民講師,與50位大學生們互動,交換彼此的想法。這一門講堂將畫面轉移到「死亡」,一個既遙遠卻又接近、既神秘卻又熟悉、同時引起懼怕和溫柔相待的議題。在即將到來的寒冬中,跑者們身體發熱,思辨中擦出一點一點的星星之火,哲學將繼續燎入社區。